登录 | 注册
中华许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许氏论坛 >> 福建 >> 浏览主题 版主
 
 福建   辽宁   安徽   江西   四川   湖北   广东   上海   山西   江苏   联络区   山东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犹闻梧峰读书声 已阅:4006 / 回复:4(楼主)

犹闻梧峰读书声(文图)
--------------------------------------------------------------------------------
作者:-  
梧峰气象倍雄强,荫育人才更异常。天马朝迎攀桂客,丹山暗拱读书堂。印浮水面文章焕,斗映棂前典籍光。圣泽涵濡资雅化,频年钟鼓听胶庠。
                                            -- (清)进士  彭铭寿
    
    大凡到一处书院,心情总是很兴奋,浮想联翩:那清幽的山林,琅琅的书声,激扬的论辩,大师们“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绝披阅百家之言”,多少让人有点心驰神往。但是,在政和梧峰书院行走,却是百感交集。这座千年的书院,如今之剩下残垣断壁,那断墙在夕阳中熠熠闪着金红,述说着风中雨中的过往。
    梧峰书院,亦叫梧桐书院,坐落在澄源乡上洋村东,距离村子只有几百米。书院背靠一座小山,面向澄源最高的南当山。那背靠的小山叫钟山,一个美丽又富有韵味的名字。山下一片开阔地,四季绿树长青,花开花落,精致绝伦。书院就在一片绿树与花朵的簇拥中安然听闻孩子们琅琅的读书。而书院背后的钟山,则不时的提醒着学子们,寸金寸光阴的理论。难怪乎当地南宋一位秀才在淳化佑七年(1247)年中秋游玩梧峰书院后诗兴勃发:“免葵燕麦几春风,松桧梧桐万古同。帘外高山长不老,窗前流水漾无穷。竹存旧绿田新绿,花有娇红间残红。更有栽培丹桂种,人人有路透蟾宫。”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为具有学校性质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私家讲学传统的兴起、佛道聚徒讲学经验、士大夫趋避乱世归隐读书讲学,亦是书院产生的诸多因素。梧峰书院的始建者正是一位隐士,这位官居从三品的唐朝高官,由于受人陷害,带着家眷隐居上洋,并在这里开基兴业,发展农业生产,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这位来自中国文化圣地河南的有识之士,没有忘记对后人的教育。由此,他创建了政和历史上的第一座书院梧峰书院,开辟了政和文化之先河。
    政和姓氏志载,“银青光禄大夫许延二宣宗大中九年(855年)被贬启程南下,次年端阳节前到达政和。许氏十分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入徒开始,即于咸通年间在村东创建梧峰书院以教育子弟,是政和见诸记载的最早一所书院,今遗址尚存。”
    早期的梧峰书院,是许氏子弟诵读经书的场所,同时也是许延二读书藏书之处,后逐渐衍变成为一所地方性的学校,不再只是许姓的家族学堂。许延二招了一些当时的秀才到书院任教,对外招收学生,澄源其他各姓氏家族也都捐钱、粮和田地资助书院,也将子弟送入书院就读。渐渐地,梧峰书院教学日趋完善,学生也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齐名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唐兵部尚书熊秘创建于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布村)的鳌峰书院和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的邵武和平书院,成为闽北建设最早的三座书院。和平古镇近年旅游的兴盛,和平书院名声日隆,但是政和梧峰书院相比于和平书院,创建时间还要早几十年。
    对于偌大的政和,县邑子女不能全部到偏远的上洋梧峰书院求学。北宋宣和年间朱熹的父亲朱松到政和任县尉,分别在县治之南的正拜山下和县西的黄熊山上创建了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以供职事之余,读书观理而养其高大之趣,于以风化县人子弟,使知兴学”(明·林雍《星溪书院记》)。政和教育在梧峰书院开创的基础上,又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
    金秋时节,笔者拜访了梧峰书院。“梧峰气象倍雄强,荫育人才更异常。天马朝迎攀桂客,丹山暗拱读书堂。”一千多年来,梧峰书院不知培育了无数政邑子女,解放初期,书院依然是附件地区最活跃的学校。可惜1958年破四旧的时候,梧峰书院被人为的毁坏,屋瓦和木料拆除它用,如今的书院成了一片废墟,矮矮断墙中间原书院的殿堂,被人挖了种上茶叶等经济作物。
插图:

梧峰书院58年被拆,如今成了废墟

该帖子被xzb08在2008-10-26 22:59:51编辑过

作者:xzb08 (2008/10/26 22:58:21)   回复此贴
  回复:犹闻梧峰读书声 第 1 楼

今年65岁的许延二后裔许妙桂小时候经常在书院里玩耍,他说,书院规模很大,有门厅、前殿、大殿和后堂四进。前殿中间是石板铺的走廊,两边是一个两层楼的房子,是学生学习的教室,楼上、楼下共有12个教室。澄源的学生一般都是到梧峰书院读书,那时候学生有几百人。随着许妙桂的介绍,我耳边仿佛又听到当年莘莘学子琅琅的读书声。
    许妙桂介绍说,书院三进是大殿,大殿上供奉的是佛像,有孔子像,也有书院创始人许延二的像。后堂是老师和学生的食堂, 食堂两边各有一口水井,寻了半天也没找到那水井,但许妙桂认出了右边水井墙基的鹅卵石。“水很清,很凉,我们常常舀来喝,比现在的矿泉水还好喝的。喝不完的水,就洒到这鹅卵石上,溅起水花很好玩。” 年近古稀的老人,孩童般的甜美回忆,让我有些沉重的心情泛起些许涟漪。
    让人欣慰的是,书院创建者许延二开基的上洋村兴学蔚为成风,该村有100多人毅然选择了教育的职业,在不同的地方传承这梧峰书院的精神,成为政和名闻遐迩的教师村,这位教育先师有理由笑傲九泉。

作者:xzb08 (2008/10/26 22:58:44)   回复此贴
  回复:犹闻梧峰读书声 第 2 楼

插图:

许妙桂老人还清楚的记得当年书院的模样


作者:xzb08 (2008/10/26 22:59:30)   回复此贴
  回复:犹闻梧峰读书声 第 3 楼

插图:

许妙桂说:梧桐书院规模很大,有四进的


作者:xzb08 (2008/10/26 23:00:20)   回复此贴
  回复:犹闻梧峰读书声 第 4 楼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163/files/520zhyy/html/article_6263_1.shtml

作者:xzb08 (2008/10/26 23:00:3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许氏论坛  执行时间:2,103.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许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