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芳 名 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仁者无敌。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已阅:2668 / 回复:1(楼主)

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德性高尚的人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因为他顺应了人的本性。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无敌。」
  「仁」构成了「德」的最重要因素。德性高尚的人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德性之所以能够具有无敌的力量,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本性。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认为人人具大善良的本性,顺着这种本性来感化别人? 明则几乎没有不获得成功的。
  孔子为儒家制订了五种基本德性:温(和厚)、良(良善)、恭(恭敬)、俭(节制)、让(谦逊),认为一个人具备了这五种德性,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这五种德性,又都是以「仁」字为前提的。
  什么是孔夫子所说的「仁」呢?儒家经典《论语》中讲的很详尽:
  某日子贡向孔子问仁: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孔子回答说: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说,「仁」就是己身想立道,也使他人能够立道,己身想行道于世,也想使他人能够行道。能够就近取诸自身为例,便可说是求仁的途径了。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是圣德了!尧舜都恐怕难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能以自己的行为去譬喻别人,这可以称为是实行仁道的办法了。”
  孔子在卫国做官,弟子高柴为刑部的官吏。一日,高柴审判并裁定一名犯人,处以削足之刑,刑后的犯人作守城的差役。后来,有人向卫王告密说:孔子要谋反,卫王下令逮捕孔子一干人等。孔子闻讯立刻逃往他国,其弟子也各自逃生。高柴怕受牵连,也欲逃出城去,却不知门径,这时,一差役领着他进入秘密通道,高柴才逃脱了性命。高柴正欲感谢差役的救命之恩,猛然发现,这名差役正是被自己判处削足之刑的犯人。这名差役不计旧日嫌隙,以「德」报怨,使高柴骇然,问其原委,这个守门人说:「我受削足之刑,是罪有应得。当日您判我有罪并处以削足之刑时,您眼中流露出的哀怜及脸上闪现出的悲戚之情,至今我谨记在心,不敢一日或忘。现在我救您出关,只不过是回报您的德爱而已。」
  从这个故事,可以进一步认识「仁爱之心」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正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以柔克刚的深刻智慧。但是,讲仁爱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乱仁乱爱一通。在许多时候,对敌方讲「仁」可以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可也有一些时候,面对凶恶的敌人,还施菩萨心肠,仁爱待人,就是愚蠢到了极点。
  春秋时期,宋襄公在泓水畔的涿谷跟楚军交战。宋军已严阵以待,而楚军却在渡河。将军购强对宋襄公说:「楚军强大,我军力单,趁敌立足未稳,发起攻击,便可取得胜利。」
  宋襄公却说:「君子不讨伐伤者,不拘捕白发老人,不陷他人于困境,不逼于到绝地。趁人渡河,发起冲锋,是违反仁义的。还是等他们
整好队形,再堂堂正正地击响战鼓吧。」
  待楚军完全渡过了河,整好队伍,宋襄公才令人击打战鼓,可一切已经太迟了!楚军大队人马已经冲剎过来,宋军大败。襄公腿负箭伤,逃回驻地,由于伤口流血不止而一命鸣呼了。这是他毫无原则、乱施仁爱所得到的报应。
1.5 以德行仁,王者风范

作者:61.52.116.* (2007/12/3 14:44:41)   回复此贴
  回复:仁者无敌。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第 1 楼

「王道」者先正其身,再以仁德感化对手。
  「霸道」者则以权力征服对手,使之屈服。唯有「仁德」才能
与权力抗衡,因权力本身不能征服任何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两种政治路线。「王道」者先正其身,再以仁德感化对手;「霸道」者则以权力征服对手,使之屈服。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政治路线,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政治倾向。
  在中国历史上,大讲仁义礼智的儒家极力倡导王道。《孟子》中写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恃大。」
  他的意思是:满口仁义道德,却以武力压制百姓的是霸者;反
之,施行仁德的即为王者,王者不倚仗原来国土的广大。
  《孟子》中还对权力与仁德的关系作过重要论述,「以力服人
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世界上唯有「仁德」才能与权力对抗,权力本身并不能征服任何人。这就是孟子的忠告。
  殷商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的统治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这时,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商的属国- - 周,迅速崛起,成为最有可能取代商朝的国家。
  据《史记 周本记》记载,周文王姬昌在商朝受封于周,称西伯,继承先辈开创的事业,仿效古公亶父、公季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他先从自己的大家庭做起,上孝父母,早晚请安;下对妻子兄弟严加要求,为整个家族做出表率。并以自己的大家庭为核心,靠它的凝聚力来团结族人,巩固内部。
  文王还常以商纣王为反面教员,极力抑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敢骄奢淫逸,玩物丧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始终保持周人质朴的美德,过着俭朴无华的生活。他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地治理自己的国家。他重视农业,亲自督促众人开荒种地,大力发展生产事业,从中体察民情,以了解人民稼穑之艰难。他还注意关照那些鳏寡孤独、孤苦无靠的人民,想法为他们解决衣食之难。终于,文王所实行的「仁政」奏效了。《诗? 大雅? 灵台》说:他修筑灵台,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一样奋勇争先,唯恐落后。结果,灵台很快就建成了。在商的统治下痛苦不堪的商民纷纷涌入周国,一些诸侯也纷纷依附于周。商纣王的一些大臣也闻声跑到周国,各地的社会贤达也纷纷依附于周。文王亲自接见他们,加以重用。一时间人材济济,众望所归。与商纣王的远贤近谗、众叛亲离,形成鲜明的对照。
  商纣王的亲信崇侯虎是商朝政权中比较有头脑的人物。他察觉
到了周人的威胁,提醒纣王说:「西伯文王行善积德,诸侯都争先恐后地归附他,这对您将是大大不利呀!」于是纣王便把周文王逮捕起来,关押在羑里(今河南汤阴)这个地方。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就设法求得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骏马,还有其它的奇珍异宝,送给商纣王。纣王见了大喜,说:「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就轻易赦免了周文王。
  文王归国之后,更加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在他去世日寺,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即是说他实际上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后来他的儿子周武王在太公望吕尚的辅佐下,于牧野以五万精兵击败商军七十万人,商纣王被逼自焚而死。商朝结束,统一的周王朝终于建立起来。
  周王朝的胜利,是王道对霸道、仁德对权力的一次胜利。
  孟子曾经说过:「以德行仁者王,王不恃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就是说,以德行仁的君主,想王天下并不依靠原有国土的广大,商汤在统一天下之前只有方圆七十里的领地,而文王只有一百里。从一百里的领地最终扩大到统治整个天下,周文王所实行的仁政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周文王由于他的非凡的品德、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他所创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上占据了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受到后人推崇。

作者:61.52.116.* (2007/12/3 14:46:5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1,111.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