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芳 名 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五代后周柴窑器 已阅:2797 / 回复:2(楼主)

五代后周柴窑器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天圣进士,调西京推官。庆历三年(1043年),转太常丞,知谏院。力赞范仲淹等行新政,仲淹罢,他亦出知滁州,徒扬、颖二州,留守南京。至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迁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累官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欧阳修病逝,谥号文忠。
《归田集》是欧阳修晚年辞官归乡后的著作。在其书内咏“汝窑花觚”诗中,最早提及柴窑器,最早论述汝官窑,最早表明柴窑器与汝官窑的关系。最为重要的是把汝官窑的烧制时间提早到了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以前。“汝窑花觚: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宋·欧阳修《归田集》明刻本卷一一12页。
《格古要论·古窑器论》曹昭撰。曹昭,字明仲,松江人。该书成于明朝洪武年间。洪武版原著三卷。是研究古代陶瓷史难得一部重要文献。其书中论述柴窑器:“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记载柴窑器的出地及特征的历史资料。
北地,古代郡名。秦代始置北地郡,治所在义渠县(今甘肃庆阳县西南)。西汉移治所马岭县(今甘肃庆阳县西北马岭镇)。东汉移治所富平县(今宁夏吴忠市西南黄河东岸)。三国曹魏移治所 城(今陕西耀县城东)。北魏移治所今陕西富平县东北古义亭城,后又徒移今陕西富平县北古流曲镇。唐高祖武德元年,全国曾改郡为州。唐玄宗天宝元年恢复郡制。唐肃宗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从乾元元年以后,中国历史上就不再使用郡为政区单位了。唐代从而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
耀州,唐哀帝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始置,治所在华原县(今陕西耀县)。五代后梁改名崇州。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复改耀州。元代至元初年废华原县入耀州。1913年降耀州为县。现在的陕西耀县及富平县地区,从三国曹魏始置北地郡,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到五代时期虽然已取消郡制,但是当时人们仍然传统习惯把这个地区称为北地,北地不再是郡名了,而成为这个地区总称的地名。耀州处于北地之内,称呼耀州为北地耀州也在情理之中。
公元951年郭威灭后汉称帝,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国号为周,史称五代后周。公元960元为北宋所灭,共历三帝,存世总计十年。
柴荣,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养子,继郭威为后周皇帝。五代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柴荣封为晋王,任开封尹。后周太祖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加封侍中,判内外兵马事。同年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皇帝位。立皇后符氏。改革政治,严惩贪官污吏。颁行《大周刑统》。平均田赋,鼓励生产。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病逝,葬庆陵(今河南新郑境内)。谥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5 8:23:11)   回复此贴
  回复:五代后周柴窑器 第 1 楼

五代时期,北地耀州窑受到越窑的影响,在装烧及装饰工艺方面都明显的有所改进和发展。制瓷原料都经过认真的淘洗,瓷胎多数呈灰黑色,细密而坚硬。釉层较薄而均匀,釉面细腻而光洁,色泽滋润而明亮,青瓷的烧制日趋稳定,质量也日臻精美。北地耀州窑生产的青瓷逐渐发展成为五代时期北方青瓷的最佳产品,是五代时期北方以烧制青瓷为主的重要窑场。
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初年,后周朝廷需要部分御用瓷器。有大臣向周世宗柴荣请奏瓷器色样,周世宗御旨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后周宫廷奉旨派官前往北地耀州窑监督烧制瓷器,窑工们遵照周世宗御旨要求的瓷器色样,认真研制细心烧造出雨过天青颜色的瓷器。北地耀州窑烧制的天青釉色瓷器经过监督官严格检验,挑选出精美完好的天青瓷器进御后周皇宫。淘汰下来有缺陷的天青瓷器次品,有的当场击碎处理,有的当为普通瓷器出售远方。比天青色较深的颜色称为天蓝色,比天青色更淡的颜色称为月白色,天青釉色瓷器实际上就是淡蓝颜色的瓷器。天青釉中含有微量的钴元素,只有以前烧制过唐三彩的窑场才能有条件烧制天青釉色瓷器。这种精美的天青颜色瓷器是为满釉支烧,釉薄均匀滋润细腻,釉面明亮多有细纹开片,胎质灰黑细密而坚硬。五代北地耀州窑烧制天青釉色瓷器的支烧方法:有圈足内底平面上三点裹釉支钉支烧。又有圈足的平面上三点托珠(砂粒)支烧。还有圈足平面上用粗砂土垫烧的,圈足上及周围釉面呈黄褐色,圈足平面粘有一层砂土,这就是历史资料上所说的粗黄土足。
五代北地耀州窑成功烧制出天青釉色瓷器,一扫往昔青瓷传统釉色的旧颜,开创了中国青瓷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五代北地耀州窑为后周皇宫烧制的天青釉色瓷器,在当时只是称为御用瓷器。到了北宋时期,北宋朝廷宫官为了把皇宫内所藏的五代后周天青釉色瓷器与北宋当时的名窑瓷器有所区别,于是用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姓氏柴字,命名五代后周天青釉色瓷器为柴窑瓷器,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用皇帝之姓氏命名的御用瓷器。《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所说:“柴窑出北地”,而不言柴窑在北地,这很明显是说柴窑瓷器出产在北地。所谓之柴窑指的是五代后周天青釉色御用瓷器,而不是指烧制瓷器的窑址。
在清代雍正年间有所谓的“年窑”,那是指自雍正四年起,年希尧以管理淮安关税之职,兼管景德镇御厂的窑务期间所生产并以年希尧姓氏年字命名的御用瓷器。《景德镇陶录》说:“年窑,厂器也”。
在清代乾隆年间又有所谓的“唐窑”,那是指唐英于乾隆二年督理景德镇御厂窑务以后,至乾隆二十一年这段时期所生产的并以唐英姓氏唐字所命名的官窑瓷器而言。
专名称为年窑和唐窑的烧制瓷器窑场是不存在的,所谓年窑和唐窑是以年希尧和唐英的姓氏对当时官窑瓷器的命名,而被命名的官窑瓷器都是景德镇瓷器窑场烧制生产的。
柴窑是北宋宫廷用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柴姓对五代后周天青釉色瓷器的命名,而专名称为柴窑的这个烧制瓷器的窑场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所命名的柴窑瓷器是五代时期北地耀州窑烧制生产的,而烧制柴窑瓷器的窑址就在北地耀州黄堡镇。
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二年期间,在陕西耀州窑遗址五代时期的地层里,发掘出土有较多的五代耀州窑瓷器标本。其中有“官”字款青釉瓷器标本十二件,还有为数较少的天青釉色瓷器标本。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5 8:23:40)   回复此贴
  回复:五代后周柴窑器 第 2 楼

近年来西安改革开放,城市基本建设工程规模很大,到处都在进行建设。建筑工地上的地基都挖掘很深,沉埋积淀千年的古代瓷片也都被翻土显露出来。建筑工地的地基深处出土的古瓷片,大部分是耀州窑的古瓷片,北宋时期的为数较多,五代时期的为数较少。而五代北地耀州天青釉色柴窑瓷片偶有发现,为数甚少,完整器则更为罕见。笔者经过一番努力,也仅得天青釉色柴窑瓷器标本数片而已。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天青釉色瓷器标本和西安建筑工地发现的天青釉色瓷器标本,都是五代时期北地耀州窑为后周宫廷烧制的天青釉色柴窑瓷器。这些天青釉色瓷器应是在监督官检验瓷器之后,而被挑选淘汰下来的有缺陷次品。五代耀州窑遗址出土的天青釉色柴窑瓷片,应是在五代时期被当场击碎处理的。西安建筑工地发现的天青釉色柴窑瓷片,可能是在五代时期被作为普通瓷器出售过来的,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而破碎,抛进古井内埋藏至今。
(图一)五代北地耀州敞口直壁柴窑瓷器碗,朋友的收藏品。碗口外直径163毫米,高度64毫米。圈足外直径62毫米,高度6毫米。胎质灰黑而坚致,叩之发声铿锵,圆韵悦耳。釉薄细腻滋润,颜色天青而明亮,多有细纹开片。圈足平面有三点托珠痕(砂粒),为五代北地耀州窑满釉支烧的特征之一。碗口外釉面上有小块异色窑变,碗底圈足内平面出现窑裂鸡爪纹,此碗显然是有缺陷的次品。千年的水蚀土沁,能够完整的留存至今而不易。
(图二)五代北地耀州天青釉色柴窑瓷碗残件,西安建筑工地出土。直径约78毫米,厚度约14毫米。胎质灰黑细密坚硬,釉润细腻而明亮,多有细纹开片。上面釉色天青略重,下面釉色天青较淡。圈足修饰整齐精美,圈足内平面有三点漂亮的裹釉支钉痕,很像北宋汝官窑天青釉色瓷器的圈足形式和支烧工艺。从而可知,五代北地耀州窑烧制的天青釉色柴窑瓷器,是北宋汝官窑天青釉色瓷器的先源。这件天青釉色柴窑瓷器残件的釉面上有三点缩釉凹坑,显然也是有缺陷的次品,虽残而犹珍。
(图三)五代北地耀州天青釉色柴窑瓷器标本,西安建筑工地出土。大片直线断面上胎质灰黑色,半圆断面上胎质烧生呈土黄色。上面釉色天青而明亮,多有细纹开片。圈足上残留一点粗砂支烧痕。小片周围断面上胎质多呈灰黑色,只有一小部分烧生呈土黄色。上面釉色天青而明亮,多有细纹开片。下面上部釉色天青而明亮,也有细纹开片,下部釉色暗淡。
还有数片五代耀州天青釉色柴窑瓷器标本,其胎质釉色及开片与上说略同,致此只发图样不再文字详细说明。初涉古瓷,写此短文,浅述愚见,敬请诸位老师指教。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12/5 8:24:0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1,733.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